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首页 | 重点 | 时政 | 调查 | 深度 | 焦点 | 直击 | 寰宇 | 天下 | 拍案 | 民生 | 维权 | 专题 | 环球 | 经济 | 本站论坛 | 组织机构
舆情 | 观察 | 前沿 | 广角 | 时评 | 人物 | 事件 | 彩宇 | 时尚 | 书虫 | 生活 | 人生 | 文华 | 旧闻 | 方志 | 记 者 秀 | 驻省记者
梦里雪乡:触摸纯净雪世界
□特约撰稿 杜殿文
发布日期:2006-12-18   查看次数:329 【字号 】【打印】【关闭

双峰被誉为“中国雪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双峰林场在伐木业陷入困境。几张摄影师拍摄的美丽照片,让世人得以见到这里的旷世奇景。

走近冬日童话

    前几年,偶尔在杂志上见到几幅双峰林场的雪景照片,萌发了我想去那里拍摄奇景的念头,但在那时却找不到有关双峰雪景的确切资料,甚至地图上连双峰林场的标志都没有,所以一直没有成行。去年听哈尔滨一位常去双峰拍摄的朋友介绍,才得以成行。
 
    我去的季节,正是东北的雪季(1月份),沿途的阿城、牡丹江等地雪下得都比较大,但从长汀坐上去双峰的公共汽车后,雪越来越小,有些地方根本没雪,我心中不免有些忧虑。开公共汽车的师傅看我这身打扮,就知道是外地到这儿来搞摄影的,便说:“你不要着急,双峰那疙瘩雪大,昨夜又干了一场。”他看我有些不解又接着说:“双峰那疙瘩很怪,离它那儿30里都没雪,可它那儿哪年都那么大,要不咋叫‘雪乡’呢!”对他的话我仍有些半信半疑,刚开始,我还不时地用热手化开车窗上的冰雪朝外看看,到后来干脆不看了,也和车内的当地乘客一样,进入一种半睡半醒状态。只觉得车是在步步爬高,先走过了很长一段平路,进山后又穿过几道小梁,最后驶入一个“6”字型的山口,突然听到刹车声,司机师傅说:“双峰到了。”
 
    当车门打开,我第一眼见到双峰时,顿时就被它的雪景所吸引,山上山下、居民区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木、房屋、居民反而成了雪的陪衬。这里的雪白得出奇,几乎看不到任何杂质,无论是有人活动的地方,还是没人活动的地方;是居民区还是野外。居民点的雪景最有特色,几乎每户的房舍或其他建筑包括堆放的物体上都留下了雪的造型,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动物,有的像白云,有的像海浪,还有的像棉絮,真是千姿百态、无所不有。听当地人介绍,这些雪景造型是从头年10月份降第一场雪就已开始形成。以后随着降雪的多少还要发生变化,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4月雪融化时才消失。雪景造型每年都出现,但形状没有完全一致的,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天寒地冻暖火炕

    这个季节通常都在零下二十几度,为了对抗寒冷的天气,我在去雪乡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外出时羽绒服、羽绒裤、军用皮帽、大头鞋外加一顶绒帽全副武装。雪乡居民的防寒服装则要简单得多,在山里从事伐木工作的一线工人仍喜欢穿过去传统的棉衣棉裤,因为新式的羽绒服虽然暖和,但还是难以适应那种工作环境。人们在雪地出行和林中劳动,腿上还绑上一块自制的棉布罩,以防止雪进入裤腿或鞋内。
 
    雪乡居民的住房有两种。一种是居民区的永久性住宅,另一种是山上的临时性住宅。永久性住宅,大多是加厚的砖瓦平房,这种房屋的样式在其他林场包括周围农村比较常见,但这里所不同的是有保暖措施。主要是墙体加厚到37厘米,而其他地方的墙不足20厘米。瓦房的屋顶还要加压30厘米锯末,外表用瓦片、油毡纸或铁皮覆盖。房屋的门、窗都是双层的。为了防寒,许多人家还在窗子上罩一层塑料布,把墙体的四周用雪培起来等。屋内基本都建有火炕。火炕多用土坯搭架,砖铺炕面,再抹上沙泥,炕面上铺一层人造革或是芦苇席就可使用了。火炕一般每隔两三年重打一次,将沾满烟灰的旧土坯换掉。连接火炕的火源大都是设在厨房的火灶或火炉。我住在老乡家睡的就是火炕,火炕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里的火炕,我还真有些受不了,因为火炕烧得太热,和室内的温度悬殊太大,除了火炕,屋子就像是一个大冰箱,处处寒气袭人,人躺在火炕上,身上烫得受不了,而露在外边的头或胳膊又冻得受不了。到后来,我干脆穿上毛衣,戴上绒帽睡觉。
 
    林场的居民劳动时住在临时性住宅里,全是塑料大棚,大都建在附近有水源、并靠近伐木作业点且三面靠山的向阳山坡下。这样建主要是便于利用太阳能和保暖,前高后矮的形状也是为了增加采光。棚内里边住人,外边搭一间伙房。取暖主要靠铁炉,铁炉都是用装油的大铁桶自制的,除了取暖功能,工人们每天还可以利用它烤干潮湿的鞋袜或衣服。建塑料大棚的主要材料是木头和塑料布。为了拍摄好照片,我也曾多次进入这种塑料大棚,温度比砖瓦房还暖和,工人们在里边吃午饭,热得都光着膀子。

伐木为生的雪乡人

    住在雪乡的370多名居民克服了严寒的环境,也适应了这里的雪地环境。近几年,由于国家对天然林的重视,当地在开采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改成片伐为间伐;为了保护树木幼苗,改拖拉机集材为用牛、马集材,这对森林的保护和永续利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也保护了这片纯净的雪世界。开采木材时,他们首先要划好采伐区,并由专门的采伐工进行采伐。伐下的树木要先去掉枝丫,并按一定尺寸截成一段一段的圆木,然后拉到路边的归楞处(木材集中点),再由汽车运走。
 
    冬季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每天早上5点多钟天还没亮,林业工人就开着一辆辆运材车、装木头的拖拉机集中在街心的一个出工点上,经过半小时的准备和磋商,他们便从这里奔向了各个采伐点,到下午四五点钟天黑后拉着木材陆续返回。整个冬季天天如此,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其他季节则是休息,一般一年工作时间有五个月左右。
 
    由于受资源的限制,这里木材开采量小、开采成本也高,林业生产很不景气,雪乡居民的生活仍显得很贫困。随着雪乡知名度的提高,每年到双峰林场摄影、摄像的国内外记者都有几百人,游客有几千人。林场居民利用这个机会,有的开办了一些季节性的家庭旅店、餐馆;有的饲养从山上抓来的野猪崽;还有的在其他季节上山采些山野菜、药材来增加收入。
 
    在雪乡呆的十几天里,感受到了这里丰富的雪文化,在街头巷尾、山坡周围,经常可以见到滑雪的,滑冰车、挖雪洞、打雪仗、堆雪人的小孩也随处可见。在雪乡街上见到的最显眼的就是一排十多个红灯笼,在雪白的世界里这些鲜红的灯笼异常好看。


 



[1]
《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12-18 B08版 方志)
【我来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  名:
内  容: 字数0
评论字数不得超过500字
 
评论须知:
1.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不得发布、传播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论和信息;
3.不得发布、传播具有损害国家荣誉、利益的文字、信息及链接,不得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和宣扬迷信;
4.不得发布、传播有损社会公共道德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言论和信息;
5.不得发布、传播具有侵犯他人版权或著作权的言论和信息;
6.严禁使用任何肆意侮辱或毁谤他人人格的语言,禁绝一切恶意漫骂和人身攻击的言论;
7.严禁发布、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言论和信息;
8.不得使用或通过《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从事非法商业行为及活动(如发布广告);
9.《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以上条例的评论;
10.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的立场。
文章推荐
·1923:孙美瑶临城..
·书生剑气张扬检察官人..
·远离基督教的中国“圣..
·乐团老板与打工女歌手..
·明基400员工遭遇“..
·中宏基欲向国资委追索..
·精神病司法鉴定之惑
·信访学校:架起官民和..
·新中国故宫盗宝第一案
·涉案剧穿上古装“马甲..
·“豪门千金”鲸吞亲友..
·茂名中院这起执行乱局..
热门文章
·少女杀人分尸案震惊杭..
·“性交易”使张钰身价..
·金融巨蠹刘金宝
·摸女人胸部被罚3.2..
·中原油田“嫖宿门”风..
·罪悬司法会计审计鉴定..
·腐败交通厅长的多重脸..
·中纪委官员亲赴深圳 ..
·妓女冒充警察抢劫巧遇..
·美国发现世界最高的树
·一起特殊的劫持人质案
·三级警督沦为入室抢劫..
近期报刊
· 2007-01-08 第02期
· 2007-01-01 第01期
· 2006-12-25 第51期
· 2006-12-18 第50期
· 2006-12-11 第49期
· 2006-12-04 第48期
· 2006-11-27 第47期
· 2006-11-20 第46期
· 2006-11-13 第45期
· 2006-11-06 第44期
· 2006-10-30 第43期
· 2006-10-23 第42期
关于报社 | 欢迎投稿 | 新闻热线 | 广告业务 | 发行工作 | 组织机构 | 驻省记者 | 报社邮箱 | 法律条文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6 © mzyfz-news.com.cn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7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