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来自内陆的大学生,在外围城市林立的渤海湾中选择了一处海岛,用青春守候在这里。他们没有内陆官兵的优越条件,也没有天涯哨兵的荣耀,只有在环渤海湾大城市的繁华映衬下,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着。
烟波浩淼、云雾缭绕的长岛,是传说中的八仙修行之地。而今一群来自内陆的大学生,在这里不是修行,但与修行一样,同样要忍受寂寞和孤独。
2007年7月9日,些许海风带起暗涌的浪涛,坚固的“大钦岛号”随着浪涛颠簸,大钦岛边防派出所所长王斌,面部表情难受地躺在船舱中座位上。10年来,他每次乘船都要晕船。他这次是回家探望妻儿。
而此时,在他工作的那座小岛上,还有一群同他一样远离亲人的边防官兵,羡慕着王斌能马上和家人团聚。这些官兵望着隔海可见的高楼大厦,继续留守在黄渤海分界线上。
十年来一直晕船
长岛,古时被称为庙岛群岛,由32个大小岛屿组成,林列在渤海、黄海的交汇处,组成了一道渤海湾的天然防线。
“我来长岛之前,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儿,世界地图上也找不到,不过曾听说‘八仙过海’的故事。”10年前的情形恍如昨日,王斌回忆说,“当初海岛对于我这个江西人来说,非常陌生。”
作为长岛边防大队57名边防官兵中资格较老的大学生所长,王斌从昆明边防指挥学校毕业后就来到这个海岛。到了这里,他没有看到逍遥飘逸的神仙,也没有体味到海岛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刻骨铭心的就是无休止的海风、苦涩的水。
在长岛众多岛屿中,仅有10个岛屿可居住,其中最近的南长山岛和北长山岛距离内陆也有40分钟的海程,最远的则是距离蓬莱近6个小时航程的北隍城岛。
远离大陆的地理位置,导致海岛上的淡水饮用匮乏,即使是很深的水井,冒出的水也带着大海独有的涩味儿。
10年前,王斌背着简单的行囊,登上了前往小黑山岛的船。虽然进岛时天气不错,但海上“无风三尺浪”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两小时的颠簸,王斌吐了数次,下船时双腿发软。
晕船跟到岸后看到的一切,简直不算什么。王斌的眼前,除了海滩上凌乱停放的舰板、远处隐现的几间村舍,看不到一个人影。如果不是空气中弥漫着渔民晒鱼干的鱼腥味儿,他还以为这里是废弃的荒岛。
一座庙宇似的房子、简易的木床、苦涩的生活用水、很少见到的蔬菜,这些构成了王斌的主要生活。随着工作的开展,身体开始出现不适,上火、口腔溃疡。但在信中向远在江西的父母报平安时,这些情况都被隐瞒了。
在海岛上,王斌的情况并非个例,一批又一批的驻岛战士都在重复着王斌的故事。
“无论像王斌这样经过大学教育的官兵,还是我们这些生在农村、经历过部队锤炼的干部,都有过那么一段生活。”长岛边防大队副大队长刘军伟说。
目前,驻扎在长岛各岛屿的边防官兵共57人,大学生干部就占了40人,而且大学生比例还在不断增加。“由于部队院校分配给边防队伍的人员比例较少,所以我们边防还定期从地方大学招收人员。”刘军伟说。
在大钦岛边防派出所官兵中,毕业于河南大学的王长富研究了4年的法律,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郭晓峰学的是政治教育,而去年刚刚进岛的曲军澎则是一名擅长美声的音乐系高材生……
虽然海岛的条件已经比王斌进岛时有所改善,但这些各有专长的大学生们却不能尽情发挥。相反,他们还要学习如何破案、如何排解纠纷、如何管理户籍、如何守卫边防,更要学会如何忍耐海岛上没有网络的寂寞、克服海浪中晕船的感觉。
2003年进岛的干事王长富已经做出了同所长王斌一样的决定——把家安置在长岛。他的妻子在长岛,孩子也将在今年在长岛诞生。
没路靠走,没电靠吼,没水靠雨雪
作为岛屿遍布的海岛,长岛曾凭借养殖跃居全国百强县之列,但随着渤海湾污染状况加剧,养殖户投入的种苗一毁再毁,经济快速衰退。年轻人都出岛谋生了,大学生们却踏上长岛。
“别看这里是休闲度假的胜地,但是长期住在这里就难以忍受了。”刘军伟在长岛工作了21年,他对长岛的生活深有体会,“即使我从小习惯吃苦的人都觉得苦,更别说那些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大学生。”
海岛上缺乏淡水,一眼能冒出苦涩淡水的水井显得非常珍贵,虽然这几年岛上开始采用海水淡化技术,但最终入口的水依然难以下咽。
“淡水水质硬,难以用来种菜,人如果长期饮用会脱发、腹胀。”王斌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可以通过客船运进矿泉水,但成本太高。
岛上唯一可以获得好淡水的途径便是夏天储雨、冬天蓄雪,为此修建了蓄水池。在炎热的夏天,蓄水池内常漂浮着小飞虫,但这却是岛上淡水的重要来源。
正因为有积蓄的淡水,几个边防派出所可以利用它栽种一些蔬菜。
“都说到长岛吃海鲜,其实我们渴望吃的是蔬菜和水果。”几个边防派出所的官兵都这样看。
长岛没有农业生产,日常的生活物资全部靠海上运输,尤其是面粉和蔬菜,但海上运输的成本太高。
正因为如此,尽管岛上的条件不适合农业种植,但边防官兵们依然利用院落的边角,种植蔬菜。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