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首页 | 重点 | 时政 | 调查 | 深度 | 焦点 | 直击 | 寰宇 | 天下 | 拍案 | 民生 | 维权 | 专题 | 环球 | 经济 | 一周 | 组织机构
舆情 | 观察 | 前沿 | 广角 | 专政 | 时评 | 人物 | 事件 | 彩宇 | 时尚 | 书虫 | 生活 | 人生 | 文华 | 旧闻 | 方志 | 欢迎投稿
电子垃圾也需“综合治理”
□本报记者 袁 婷
发布日期:2007-5-14   查看次数:1430 【字号 】【打印】【关闭

    绿色和平国际组织最新发布的《绿色电子产品指南》显示,联想集团已超越诺基亚,成为全球最环保的企业。联想集团增设的“免费回收”环节令其成为电子产品行业所有巨头中第一家向所有用户提供废旧产品回收服务的制造商。

    在电子垃圾处理的链条上,作为制造商的联想已开始探索生产绿色产品。然而,这仅仅是链条的第一环,相对于联想的“免费回收”,我国电子垃圾综合处理的其他环节态势依旧严峻。

从后进到先进

    从“倒数第一”到“排名榜首”,联想集团在全球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环保比赛”中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
 
    2007年4月3日,世界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国际”发布全球知名电子产品制造商最新环保排名,中国联想集团取代芬兰诺基亚公司跃居榜首,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排名继续垫底。去年8月首次推出排行榜,联想排名最末。绿色和平组织称其在环保上“必须向其竞争对手学习,在各个环节加倍努力”。
 
    这个报告的评比标准主要依据企业对化学材料和废物的处理策略和实际行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在报告中列出14家在环保政策和实践中发挥着领导作用的高科技公司,并进行排名,每3个月进行一次测评,推出新的排名。
 
    联想进步神速,在3个月后的第二份《绿色电子产品指南》中已经上升至第8位,而此次排名更是跃居第一。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陈先生说:“绿色电子产品指南针对14家国际电子企业的化学物管理政策及回收政策进行评分,其中联想是唯一一家源自中国内地的企业。”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随着节能、环保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电子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绿色和平组织一位项目官员说,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电子企业不能再推卸责任。它们必须尽快落实无毒化,并负起回收废旧产品的责任。
 
    联想集团作为生产企业,已开始了绿色产品的探索。联想集团负责环保事务的高管麦克?皮尔斯在排名公布之后发言说:“我们意识到,一如既往地改进我们在环保上的表现是一个长期承诺。体现公司社会责任不但对我们公司的成功非常重要,对整个电脑业的成功也非常重要。我们全力以赴,采取必要措施,力争成为环境保护事业的领导者。”
 
    据麦克?皮尔斯介绍,联想集团之所以能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由排名最末成为排名首位的环保企业,与最近几个月以来联想集团增加了公司的环保项目紧密相关。例如,联想集团增设“免费回收”环节,支持每一个生产商承担责任,在有联想产品销售的每一个国家提供免费回收服务。2006年12月,联想集团开始提供免费回收联想以及IBM品牌的多种型号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服务器。
 
    对此,绿色和平组织发言人伊萨?克鲁谢夫斯卡评价说,联想集团是电子产品行业所有巨头中第一家向所有用户提供废旧产品回收服务的制造商,“联想集团的成就向其他电脑公司提出了挑战,促使他们不断地为环境进步迈出步伐。”
 
    除了增设回收项目,在生产环节,联想集团也做出环保举动。联想集团已经承诺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在联想产品中逐步停止使用溴化阻燃剂和聚氯乙烯这种不利于环保的材料。
     
    然而,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只是电子垃圾处理链条上的第一环,相对于联想的“免费回收”,我国电子垃圾综合处理的其他环节态势依旧严峻。

电子垃圾高峰来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和消费国。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进入家电报废高峰期,每年预计将有1500万台左右的彩电、电脑、空调等大家电报废。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视机的社会保有量达3.5亿台,冰箱、洗衣机分别达到1.3亿和1.7亿台。此外,我国目前约有500万台电脑、上千万部手机也已进入淘汰期。
 
    这些电器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家庭的,通常家用电器的平均使用寿命按照10-15年计算,这就意味着,我国近期将进入废旧家电的新一轮更新高峰期。
 
    “我可以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子垃圾。”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京环处理中心)乔王林站长说。大到冰箱、电视机,小到电话、录音机,家用电器一旦退居“二线”就成为“电子垃圾”。对于电子垃圾的界定,北京市环保局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管理处(以下简称固废处)王大卫处长解释:“电子垃圾不能从使用年限上界定,每件电器在各个家庭中使用频次不同,一般来说,废弃不用的电器就理解为电子垃圾。”
 
    “电视机、电冰箱的使用寿命是10-15年;微波炉等小家电通常为5-10年;计算机和手机比较特殊,更新频率在一年半左右。”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先生说。按照这样的标准,每个家庭每隔一到两年就会淘汰一些旧家电,这意味着我们每年都在制造电子垃圾。“全国每年产生多少电子垃圾,国家发改委工业局正在统计数字,目前估算是2800-3000万台,北京的数字大约在每年50万台上下。”刘福中先生说。
 
    乔站长告诉记者,“京环”每年可以处理约20万台电子废物。位于昌平区的“北京红树林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是北京另一家主要处理电子废物的企业,负责人李衍先生说,“红树林”的处理能力是10万台/年。核算下来,每年还有近20万台电子垃圾不知去向。“每年北京有近一半的电子垃圾流入非正规渠道。有的被改换包装重新放进市场,有的干脆被扔掉。”刘福中先生担心地说。
 
    事实上,电子垃圾的危害和人们对此的关注程度不成正比。据统计,各种废旧家电中含有大量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有害物质。这些不断产生的电子垃圾比一般的城市生活垃圾危害大得多。
 
    有研究显示,电脑的相关材料中含有700多种化学元素,50%对人体有害。机壳塑料和电路板上都含有有毒的溴化阻燃剂,显示器、显像管和印制电路板里含有以硅酸盐形式存在的铅元素,电路板上的焊料为铅锡合金,而铅会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肾脏,这些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绝对不能忽视。
 
    北京市环保局固废处王大卫处长告诉记者:“电子垃圾真正的危害是元件在不正当的拆解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中国家电研究院阎工程师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显像管电视机的荧光屏含铅,焊剂里含铅75%,玻壳含铅25%,一台29英寸电视机机屏以30公斤计算,铅重量就有10公斤。在上百种元素中,铅是人体唯一不需要的元素。几百克铅就能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威胁生命;人体若吸收一台电视机的铅含量就足以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铅不会直接被人体吸收。但如果含铅的机屏被随意埋在土壤里,酸雨或酸液会使铅流失,这直接威胁着住在地下室的人。其次,铅还通过改变土质来破坏整个环境。”阎工程师继续说,“说到酸雨,又要提到电冰箱和空调处理。一旦处理不当,制冷剂中的氟利昂会挥发,破坏臭氧层,造成酸雨。”最可怕的是,这些危害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20年之后人们才能感觉到环境和健康的恶化。

电子垃圾处理令人担忧
 
    北京,南六环向西6公里,沿着一条极为坑洼的土路,记者终于找到这个名为“480仓库”的厂房,这里就是“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站在门口的乔王林先生向记者解释:“取仓库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地人忌讳。”
 
    在北京仅有的几家电子废物处理厂中,这里是目前唯一有环保局授权书的一家。出乎记者意料的是,这个占地近41亩的院子只盖了两座仓库和四五个处理间,大片的空地让整个院子寂静得有些可怕。“因为各种原因,项目建到一半停下了。”乔站长无奈地摆着手。
 
    乔站长的这家处理厂每年处理电子垃圾量不及总量的2/5。一边是正规处理厂“食不果腹”;另一边,个体收购户从市民手中廉价收购旧电器,改换包装重新投入市场。废弃的有毒元件则被轻易地扔在一旁,成为危害环境的“定时炸弹”。人们一边制造电子垃圾,一边又深受其害。

    刘福中说:“目前对于电子产品,人们的处理方法通常都是卖给废品回收人员,也有人送给更需要的亲戚朋友或直接丢在垃圾堆里。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电子垃圾最终都会被送到不正规的小作坊里去非法拆解,经翻新改装之后再回到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被销往农村。”
 
    这也是刘福中先生最担心的事情。“所谓去向不明的20万台电子废物,除一小部分转到外地处理厂外,绝大部分都进了‘地下作坊’。电子废物在那里被重新组装,没用的元件则被随意丢弃。广东的贵屿镇就因为‘地下作坊’太多,土壤被严重破坏,现在被绿色和平组织作为典型来研讨。”他激动地说。
 
    然而,即使是“京环”这样的正规处理厂,拆解现状也并不乐观。在“京环”的处理间里,记者看到工人正戴着口罩手工拆卸计算机键盘和显示器。“我们这个厂目前只是人工拆解,只能保证不让废旧的电器再度流入市场。我们做不了分解、提炼工作,据说日本的处理厂能把有用的资源回收利用。”乔站长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的电子废物处理主要是拆解、焚烧和填埋。“京环”主要进行拆解,“红树林”进行焚烧,窦店在建的一个处理厂将负责填埋。至于深度提炼、回收再利用,固废处处长王大卫说:“目前资金和技术都达不到。”
 
    “现在收支刚好平衡,没有能力再扩大生产规模。”乔站长对记者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打印机厂商每吨支付给他1000元收购费,但1吨显示屏的实际处理成本是7000元。这中间的差额只能通过大宗、长期合作来弥补。
 
    乔站长曾经算过,填埋1吨有害物质的成本是8000元,焚烧1吨有害物质成本4000元,显然企业单凭自身力量无法承受。“我们认为,电子垃圾处理应该走这样一条路:国家出资建设处理厂、生产者付费养厂、处理厂实现利润。”刘福中先生说。
 
    相比家庭产生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商是电子废物大宗而集中的制造者。国外实行的“生产者负责制”在我国却难以推行。乔站长告诉记者:“现在的合作方基本都是外资电子产品生产商,国内的企业几乎不与我们合作。”刘福中这样评价:“国内电子厂商至今还没有‘谁生产谁付费处理’的观念,这不单纯是环保意识的问题,这说明我国制度建设比较薄弱。”
 
    事实上,电子垃圾问题已经在发达国家率先引起重视。比如,欧盟规定,欧盟境内的电器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各类废旧电器,并在电器生产过程中更严格地限制使用特定的有毒原材料。日本从2001年起,制定实施《家电回收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生产企业必须承担回收利用废弃家电的义务。
 
    近年来,中国对于电子垃圾管理也越发重视。今年3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商务部、工商管理总局、海关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法规提出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废旧电子回收体系和集中处理体系,实行分散回收、集中处理。回收处理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专家指出,在电子垃圾处理的整个链条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各环节上难以形成联动的合作。然而,目前国内在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上,亟需加强渠道、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合作。联想集团目前已在电子废旧产品回收环节做出尝试,而相对于更多的国内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相对于资金支持等更多合作步骤来说,整个处理链条仍显得困难重重。


《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05-14 A10版 深度)
【我来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  名:
内  容: 字数0
 
评论须知:
1.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不得发布、传播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论和信息;
3.不得发布、传播具有损害国家荣誉、利益的文字、信息及链接,不得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和宣扬迷信;
4.不得发布、传播有损社会公共道德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言论和信息;
5.不得发布、传播具有侵犯他人版权或著作权的言论和信息;
6.严禁使用任何肆意侮辱或毁谤他人人格的语言,禁绝一切恶意漫骂和人身攻击的言论;
7.严禁发布、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言论和信息;
8.不得使用或通过《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从事非法商业行为及活动(如发布广告);
9.《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以上条例的评论;
10.本站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民主与法制时报》网站的立场。
 文章推荐
· 地震局招商引资衍生藏獒测地震
· 女大学生千里献血救孕妇
· 留守村民与油灯相伴22年
· 刘协和:精神病司法鉴定守望者
· 下属与上级之间的剽窃之争
· 松江土地招商谜团待解
· 航意险暴利时代终结
· 胡星案行贿第一人内幕曝光
· 安徽颍上县“挂名”小额扶贫贷款调查
· “东风工程”润泽新疆农牧区
· 小窑工藏遗骨为工友伸冤
· 临汾“5·19”命案五年悬疑
 热门文章
· 政府以公共名义“与民争利”
· “法学博士”涉嫌诈骗1000万
· 宣传部长蒙冤八年未洗雪
· 不惩处“行贿状元”将是《刑法》的耻辱
· 摸女人胸部被罚3.2万美元
· 女播音员之死案二审法院应谨慎考虑
· 少女杀人分尸案震惊杭州
· 妓女冒充警察抢劫巧遇卧底警察
· 重审“沈阳嫖娼疑案”
· “性交易”使张钰身价过百万
· 中原油田“嫖宿门”风波
· “先打工后上学”湖北阳新职业教育变了味
 近期报刊
· 2007-12-17 第50期
· 2007-12-10 第49期
· 2007-12-03 第48期
· 2007-11-26 第47期
· 2007-11-19 第46期
· 2007-11-12 第45期
· 2007-11-05 第44期
· 2007-10-29 第43期
· 2007-10-22 第42期
· 2007-10-15 第41期
· 2007-10-08 第40期
· 2007-10-01 第39期
· 2007-09-24 第38期
· 2007-09-17 第37期
· 2007-09-10 第36期
· 2007-09-03 第35期

关于报社 | 欢迎投稿 | 新闻热线 | 广告业务 | 发行工作 | 组织机构 | 报社邮箱 | 法律条文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06-2007 © mzyfz-news.com.cn  mzyfzsb.com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77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