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舟山市委书记张家盟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紧扣“发展、平安、和谐”的工作主线,把“平安舟山”作为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以及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位居全省第一,舟山已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8.49%,居全省第一。全市上下政通人和,正迈步走在“以港兴市、全面跨越” 的新征程上。
维护稳定切实履行第一职责
舟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建设“平安舟山”作为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来谋划部署,明确党政主要领导为维护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把加强分析研判,提高对平安稳定形势的驾驭能力作为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像分析经济一样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建立了市每半年一次、县(区)每季一次、乡镇(街道)每月一次的平安建设形势分析会,提高了对平安稳定形势的掌控能力。市级领导班子带头落实分管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坚持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下访制度、领导包案调处制度,确保维稳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对出现的重大不安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在一线指挥,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有效处置,牢牢掌握了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对此,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舟山市委书记张家盟说,抓经济,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抓平安建设也是一样,必须树立“花钱买平安”的思想,要舍得投入,主动投入,超前投入。这几年,舟山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持续加大对平安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政法各部门工作经费和技术装备的投入;把平安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省委对平安市表彰奖励的基础上,进行1:1配套奖励;增加乡镇(街道)政法、综治干部岗位补贴;建立见义勇为专项基金和司法救助基金;出台信息奖励制度,对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的给予重奖;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城区监控系统覆盖面,切实做到了“凝人心、强队伍、灵信息、息上访、固防范”。
着眼民生从源头抓好平安建设
“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从根子上来讲,是利益分配和调整的问题。”张家盟说,“我们始终把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作为建设平安舟山、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根本立足点,坚持重民生,凝民心,帮民富,从源头上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舟山市委书记张家盟
自2003年起,舟山连续三年开展了“暖人心、促发展”工程,加大了对渔农民转产转业培训、推介力度,共培训渔农民6.4万名,并帮助4万名渔民解决了转产和就业问题,已实现了“无人挣现钱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无就业能力家庭至少1人拿救济的目标。2004年,舟山把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引入渔农村,建设渔农村新社区,加大了撤村并合作社力度,渔农村群众负担大为减轻,基层组织的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加强。开展了文明守法户活动,推行“以奖励代保障”制度,对遵纪守法的老年渔农民按每人每月30元并逐年提高的标准给予奖励,初步建立了渔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市约10万名老年渔农民享受了这一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渔农村老人单靠子女赡养的历史。同时,舟山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等政策,全面推进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使全市人民实现了业有所就、贫有所济、病有所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也是舟山市从源头抓平安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舟山市委实施了渔农村新社区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20名普通群众,每月至少走访三次以上,建立服务承诺制。目前,全市44个乡镇13898名党员联系了15.65万户共49万普通群众,去年为渔农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6290起。这些工作的开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群众得到了实惠,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稳定基础更加坚实。
抓平安、保稳定、促发展
舟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从舟山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出一条有海岛特色的平安建设新路子。
张家盟说,近几年,舟山海洋经济迅猛发展,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舟山。为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做到发展、稳定两不误,舟山市实施了“平安开发”工程,坚持在开发中保平安,在平安中抓开发。开发建设前,做到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可承受度,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发建设时,及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教育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建设过程中,广开言路,疏通群众利益诉求的渠道,倾听群众诉求,切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近两年来,舟山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平稳有序,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真正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舟山市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完善大调处网络,构筑大调解格局,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最大程度地化解不和谐因素。坚持每月一次排查矛盾纠纷,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定领导、定责任、定时间、包调处。2006年共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07起,调处成功率达97.7%。完善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依法规范群众信访行为,有效促进了罢访息诉。去年,市、县(区)两级信访部门受理信访总量下降了31%,是近十年来的首次下降,各类群体性事件132起,涉及3987人,同比下降了48.2%和71.3%。信访责任制考核名列全省第一。
坚持打防结合,努力实现治安安全。张家盟说,这几年着力完善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和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努力减少对社会的重大危害因素。舟山市公安机关积极实施了“破案追逃”百日攻坚战、区域侦破会战、重点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活动,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案件上升势头。全市各有关部门努力构建严密的治安防范体系,依托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化海岛“铁桶工程”建设,以舟山“海上门户”鸭蛋山和连岛大桥出入口等卡点为咽喉,完善岛际进出口控制网络,进一步规范点上卡、线上堵、面上巡、区上防的防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有效地将绝大部分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在社区大力实行网格化治安防控,强化社区综治警务室作用,大力推广“篱笆工程”、“亮灯工程”、“地桩工程”等安全防范措施,以区域的小平安促进全市的大稳定。积极探索外来人口管理的新路子,在外来人员聚集地成立“新居民委员会”、“新居民党支部”、“新居民之家”等组织,实行“以外管外、以外理外、以外治外”的自治管理方式,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充分发挥法律学校、家长学校、知心服务站等组织作用,有效减少了青少年犯罪。2006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1.7%,破案率达到58.2%,居全省第一。
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平安队伍
张家盟说,在平安舟山建设中,我们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建成了综治工作中心,90.7% 的社区(村)和61.8%的规模企业建立了综治工作室,基层群防群治体系不断健全,平安队伍网络全面覆盖,各项社会基础管理扎实有序,绝大多数不安定因素都能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些年来,舟山的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既扎实有力,又善于创新,平安支队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2004年起,舟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平安支队。市平安支队由处访劝返、防控干警、社区群防群治三支队伍组成,担任着处置群体性上访、街面巡防、社区治安的任务。目前各县区、乡镇都建立了“平安大队”、“平安中队”,全市共有平安队员3640余人。平安队伍组建以来,取得成效明显,不但提高了治安防范的能力,矛盾纠纷排查能力也明显提升,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不稳定因素,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调处,切实掌握了维稳工作的主动权。同时,充分发挥舟山义工的作用,组建和壮大法律援助、居民区巡防、重点人员帮教、专项整治等各类综治义工服务队,开展 “青少年维权岗”、“社区义务坐堂员”、“星期日法律门诊”等义工活动,有力支持了平安舟山的建设。
积极开展“平安海区”活动
舟山以岛建市,海上平安历来是平安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舟山建市的特色之一。近年来,舟山坚持海陆并重抓创安,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完善海区创安机制,使海上创安由难点变为亮点,形成了海陆遥相呼应、各方协作联动、海上综合治理的“平安海区”建设整体联动工作格局。
强化整体创建意识。在渔业捕捞、海运、航运、港口、近海养殖、沿港工业等行业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如岱山县开展“平安星级船”创建工作,以遵纪守法星、治安防范星、安全生产星、文明作业星和义务奉献星“五星”为标准,在各类船舶上全面展开。通过创建活动,全市海上编组作业机制、安全生产监管、海上救生措施得到普遍落实,全年渔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沉船艘数分别同比下降48%、44.58%、53.26%。
完善海上联调机制。继续推进“海上枫桥经验”向纵深发展,加强海上协作机制建设,与周边渔区广泛开展“联心、联谊、联利、联事”的联谊结对活动,有效避免海上矛盾纠纷的发生。在各地普遍建立海事渔事调解组织,成立海上调解员和调解船队伍,有85%以上的海事渔事纠纷被“娘舅船”及时化解在海上。2006年,共成功调处海事渔事纠纷331起,调处成功率达96.8%。
强化海上执法效能。采取涉海部门经常性巡航与联合巡航的方式,有效处置海上突发事件,开展“清黑”、“震慑”、“净港”等专项整治,及时打击海区违法犯罪和各种违规行为,有力地维护了海上平安。充分发挥海上“110”报警系统的作用,建立分级接处警网络,完善海上“110”社会联动机制。2006年共发生海上刑事案件116起,同比下降39.3%。海上110的成功做法也得到了中央综治委的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