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
03版
04版
05版
06版
07版
08版
09版
10版
11版
12版
广 告
13版
14版
15版
16版
17版
18版
19版
20版
广 告
21版
22版
广 告
23版
24版
记者/编辑专栏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时 尚


新式“丁克”家庭的矛盾

现在的年轻夫妇很多都喜欢“丁克”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生儿无用”论。但是由于父母反对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他们会改变“丁克”状态。面对生与不生、带与不带之间的矛盾,两代父母似乎一直在相互妥协。

  

“孩子是为父母生的”

  周末的晚上,黄畅一边吃零食,一边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她的丈夫李刚则在另一间屋子里专注地玩着电脑游戏。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刚和黄畅已经拥有了一个一岁半的儿子。因为儿子从出生以来一直和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李刚夫妻俩每天回到自己的小家后仍然过着“二人世界”。他们没有每天为孩子换尿布的忙碌,也没有半夜被吵醒的烦恼。他们依然像以前一样上班、下班、按时睡觉、起床。

  李刚是一家国企的普通工人,三班倒,工作比较稳定,妻子黄畅在一家私企做临时工,每天正常班。应该说两人是有固定时间可以带孩子的,但是为什么他们还要把孩子一天 24 小时放在父母家呢?李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主要是精力有限,孩子真的是个负担,上班已经很累了,回到家就想休息一会,放松一下。再说,我父母身体还可以,退休之后在家呆着也没什么事干,是他们主动提出来要帮我带孩子的。我自己也没时间带,上班的时候肯定要放在父母家,下班要是接回来呆一会,上班时再送回去,这样来回折腾挺麻烦的,也没什么必要,所以就一直放在爸妈那儿了。”

  工作压力大、追求个人空间使很多现代青年选择“丁克”生活。那为什么又自行“打破”这种生活模式呢?李刚给出了他的答案:“我并不反感孩子,只是不想这么早要,想在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有一定准备了再要孩子,可是爸妈不同意啊,他们说:‘我们帮你带,帮你养'。反正也不是不想要孩子,既然爸妈都这么说了,那就生呗。”

  “家住天津的王女士今年 33 岁,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四岁半的儿子一直由姥姥、姥爷带着。王女士工作相对轻松,在家时间比较多,但是她在家的时候也经常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看电视,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玩。当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愿意多陪陪孩子时,王女士也向记者表示:“不是我不愿意陪孩子,是工作压力很大,竞争激烈,随时面临被淘汰、下岗的危险,我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充电学习,实在没时间也没心情陪孩子玩。另外,我儿子很淘气的,总是不停地跑,不停地闹,太吵了,我有时真是非常心烦。而且他从小就跟他姥姥姥爷在一起,只听他们的话,我说什么他都不听,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好,干脆就交给父母处理了。其实不想这么早要孩子的,可是父母非催着我们要一个,这个孩子就是为他们生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

  现在给子女带小孩的这些父母普遍都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经历了灾荒、文革、改革开放、分流下岗这一系列新中国初期的发展历程。现在这代人大多未满 60 周岁,却都退休在家了。一位铁路退休职工陈师傅说:“我们老两口都退休了,每月都有固定的退休金,日子很轻闲。我们身体也还可以,本来也想‘补补差',为国家再做几年贡献,可是现在年轻人都那么多没工作的,我们就不凑热闹了。给儿子媳妇们带带孩子,也算给自己找点事做。孩子们工作都挺累的,给他们减少点负担,这是我们做父母唯一能帮他们的了。再说,我们自己也想抱孙子,老了老了,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嘛。“除了自身需求,对子女生活能力的不放心也成了他们照顾孙辈的主要理由。给女儿带孩子的方大妈感慨地说:“让我闺女自己带孩子,我哪放心啊,她会干什么啊,从小就什么都不会干、娇生惯养的,自己还是个孩子呢。”

  这些老人照顾孩子的家庭中,基本上都是老人自己向子女提出要照顾孙辈。而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一代父母都是自己把孩子带大的,他们的父母没有帮忙或者只是偶尔帮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渐成人父、人母,尤其是 80 年代的第一批独生子女,虽然大多还没有结婚,或者结了婚没有孩子,但是他们中间已经有人步入了传统中国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生活轨迹。他们形成了中国的“四二一”式三代家庭模式,作为中间承上启下的一代,年轻的父母们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与他们的父辈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他们中的一些人生育子女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照顾,因此孩子并没有参与到他们“小家庭”的生活中,这些年轻的父母得以继续“丁克”状态的生活,成为“双收入、有子女、仍享二人世界”的新式“丁克”一族。

  新式“丁克”一族虽然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但是以此扩展速度看,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形成一股潮流。婚姻家庭专家陈新欣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现在可能因为数量还不多,研究机构还没有相应的研究。现在的年轻夫妇很多都喜欢“丁克”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生儿无用”论。但是由于父母反对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他们会改变“丁克”状态。

有童心并不等于长不大

  现在成为父母的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普遍比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多还保持着一种幼稚心态。比如“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等,这种心态在他们这个年龄来说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这些都导致他们在照顾子女上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性。从老一辈人的角度讲,不放手、包干代替的想法使他们主动选择再尽父母义务。这种长辈无偿替子女照顾孩子的事情在中国似乎比较普遍,其实在国外是很少见的。有的国家,子女要求父母替自己照顾孩子是要付费的。在美、英等国家,夫妻要么不要孩子,如果决定要就会自己带大。这个一方面是因为请保姆的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另一方面,父母从子女的出生到成长教育都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很注重亲子感情的培养,愿意自己带孩子。他们的独立意识比较强,既然决定成为父母就会承担起责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表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非常注重‘几代同堂'这样的家庭形式跟氛围。在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在 14 岁之前至少要有父母一方的照顾。父母一般不会为成年子女照顾他们的子女。他们的观念就是:按照法律规定我已经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就不会再做额外的了。中国法律也有抚养义务年限的规定,但是很多中国父母还在为成年子女尽着‘义务'。中国人所说的‘天伦之乐'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并不是天性的心理需求。也正是基于这种‘天伦之乐'的观念,老一辈的父母才会有强烈的‘抱孙子'的想法,就会催促子女早点生子。但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着变化,年轻一代未必像老一辈那样看重家庭的意义,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变迁让他们对‘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传统理念产生了怀疑。”

  对于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专家对其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也表示了担忧。陈新欣说:“孩子在幼儿期接受的教育非常重要,这段时期的教育将影响孩子以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不是说孩子跟父母在一起就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通过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没有得到父母亲自教育的孩子要比得到父母教育的孩子在性格扭曲概率上要高得多。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感性的,谁常与他们在一起,谁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在心理上认可他,不管这个人跟自己是什么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理性思维会增强,他们会意识到身边的人与自己的关系,但是并不会因为这样而导致感情上的相应认同。如果父母经常不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只会承认他们是名义上的父母,并不会在感情上真正认同他们。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如果得不到他们在感情上的认可,以后可能就来不及了。”

  年轻人在父母的压力下提前在生活中成为了父母,在经济上和心理上承担了超出能力的重压,为了孩子的将来疲于奔命;老一辈父母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毅然扛起了抚养孙辈的重担,即使累得腰酸背痛,也不敢抱怨。

  “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缓解两代人的压力。每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存环境,相互理解才能达成和谐。”陈新欣对两代父母提出了寄语。

已为人父母的“孩子”

  在外企上班的杨女士,今年 24 岁,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儿。她说:“虽然做了母亲,可是我心里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没什么变化,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看言情小说、看动画片,喜欢那些当红的明星。”

在生活上摆脱了照顾孩子的琐碎事情,没有失去个人空间的年轻父母如何看待“父母”这个角色呢?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有没有规划呢?杨女士说:“虽然每天照常上班,有时还和丈夫一起出去吃饭约会,但是会觉得心里多了一份牵挂,每次出门都会想着要早点回家。”

  李刚也表示:“当了爸爸之后,我觉得压力比以前更大了,虽然日常生活上没改变什么,但是我会觉得经济上压力更大了,会考虑孩子的未来,会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希望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弥补我自己的遗憾。想到这些,我觉得活得很累。至于细微到孩子学龄前教育什么的,我现在顾不上考虑这么多,以后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接送,恐怕也要让爷爷奶奶负责了。等以后我经济条件允许了,我再接回来。”

  “我现在虽然不能照顾他,可是我现在努力工作赚钱也是为了他啊,我觉得作为母亲的尽职与否不能只看在生活上有没有照顾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我从孩子出生前就想过了,我会尽力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王女士对自己的母亲角色很自信。

  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丁克”父母也都表示,孩子的幼儿阶段过后就会接回家来自己教育。

  但谈到孩子幼儿期的教育问题时,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吕女士干脆地说:“我一直把孩子放在我婆婆那里,很多人都说孩子跟老人在一起不如跟父母在一起聪明,我不那么认为,那也要看具体情况。我婆婆是老师,我觉得把孩子交给她教育肯定比我自己教育得好,我放心。”杨女士则表示:“我的孩子一直是由奶奶、姥姥轮流带着,现在孩子小,他们两边的老人又有很多空闲时间,我想先让他们帮着带着。等以后孩子大点了,上幼儿园或者上学了,我就接回来自己带着,老跟着老人也不好,就说语言吧,我希望我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可是老人们说的都是家乡话,我觉得时间长了对孩子影响不好。”

  面对亲子关系的培养,父母们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孩子不跟我,也不听我的。”张女士困惑地说:“孩子每天晚上只有姥姥哄着才肯睡,我有时也想哄,可是刚一躺下,就被他哭着踢开了。还有他一看见他爸爸就吓得往姥姥身后钻,也不叫爸爸。”当问到是否担心孩子以后会跟他们感情疏远的时候,张女士说:“应该不会吧,孩子现在小,等他懂事了,自然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血缘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在某小区公园里,记者看到十几个孩子在玩耍,陪伴的大人一多半都是老年人。孩子们正在用沙土堆砌房子,记者走过去向其中一个小男孩问到:“你家住哪里啊?”小男孩说:“我爷爷家住×××,我姥姥家住×××,哪个是我家呢?我不知道。”

夏晴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