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当大三学生高峰第一次踏进他在网上找到的那家杭州城北“求职公寓”时,很意外地发现自己闯进了一个上班族们的理想空间——公寓里10多名男房客在为最后一个女房客的离开击掌相庆,纷纷打起了赤膊,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在客厅扎堆看起了球赛。
“我一直以为求职公寓里住的全都是找工作的大学生短租客呢!”高峰说,当他了解到寝室的其他4名成员都是在杭已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而且还是长住户时,感觉很诧异。
15元一天的公寓像寝室
高峰所在的求职公寓,15元一天,400元包月。公寓其实是一套三室一厅、100多平方米的崭新商品房,3个房间里分别放着4到6张高低铺,可住16人,卫生间外放着洗衣机,大厅里有电视、上网电脑和沙发。老板是来自温州的陈姓两兄弟,年纪也不到30岁。房子是经过陈姓兄弟简易装修的,一进门,每个人都需要换上统一的红色拖鞋,5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老板安装了立式空调,每个小房间,安装了小空调。
兄弟俩平时专心做“全职保姆”,每天拖地、打扫卫生间,每周洗铺床褥,还要换锁修灯。
外界舆论对财富的狂热追捧,以及房地产热下购房者的焦虑情绪,似乎在这间小小的公寓前戛然而止——拒绝过早成为房奴、拒绝城市孤独、拒绝虚有其表的所谓城市人的“个人空间”,一些想得开的年轻上班族,干脆退居4人或6人的“寝室”。“自己租房住,还要为打扫卫生一类的琐事烦,公寓里有人代劳,多好,而且家用电器基本都全了,自己又少了笔开销。”一位上班族说。
陈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求职公寓多了很大一批“常住户”,都是在杭州的外地上班族,大部分为大学毕业的青年男性。老板有时会等到房客们下班回家,然后约他们去外面吃饭,一起把酒言欢。
“上两个月,空调费可是2000多元呀,看来我要雇人管管你们!”房东一边拖地,一边半开玩笑地对房客们说。
上班族渴望“家”的感觉
大学生高峰在杭城一家媒体实习,他的6人寝室室友情况如下:阿来,已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四年,营销,月薪3000元左右,居住时间3个月。小郭,毕业于河北某二本高校,外贸,基本工资即将升到1800元,外加业务提成,居住时间3个月,并打算长期居住。没有透露自己姓名的纺织学博士,来自上海知名高校,在杭州一事业单位就职,尽管没有透露自己的具体收入,但毕竟为了现在的事业单位,放弃了南京高校许以一套房子的条件。阿彬,毕业于福建某高校,居住时间近5个月。还有一张床位是名副其实的给“求职”者的床,常换主人。
阿来2003年毕业至今,跳槽五六次,而工作的城市也从长沙转移到南昌,从南昌转移到上海,从上海转移到杭州。阿来说,他本来打算住几晚,找到合适的单间就搬走,可是谁知一住求职公寓就不想再走了:“几年漂泊下来,反倒是几个人挤一个寝室,更有‘家’的感觉。”不过,阿来的QQ签名,还是预示了他对将来的打算——离30岁还有三年,加油!
来自河南农村的小郭,对“房奴”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每天一开眼,脑子里想的就是‘月供’、‘月供’,一辈子就为了个房子,人好不容易才到世上走一遭,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小郭在求职公寓今年3月开张的时候就住过,第三天就找到了工作,辗转了几个住处,他打算长期在公寓住下去。“我跟‘室友们’一起住得很开心,感情也很好。有房东给我介绍了400元钱一个月的单人间,我都没去,我宁可住500元钱一个月的6人间,我们之间的感情可不止这100块钱啊。我会保留一点私人空间,但是我认为私人空间也不是越多越好,不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也更冷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