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内一些已经推行“火葬”的地方,“土葬”出现了“回潮”现象。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说:“殡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必须要着力推进。”(新华社12月18日)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我们“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大力提倡火葬改革。50多年来,殡葬改革已经取得了瞩目成就,遗体火化率已上升到了50%左右。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我国每年将新增遗体800万具,更凸显了火葬改革的任重道远。可是,改革还没有完成,成果还没有巩固,土葬就开始回潮,为何?
“活得起死不起”是最直接的原因。《半月谈》曾经列举了贵州一个普通百姓的丧葬费清单,各项费用累计46159元。对比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也就是说一个逝者的殡葬费用,大约相当于我国城镇居民人均4年零5个月的可支配收入。殡葬费用过高,与“简朴化”的宗旨背道而驰,使亲人们在忍受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不得不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那些无力支付高额丧葬费的家庭,不得不选择更加经济的土葬。破除殡葬垄断,降低殡葬成本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形式主义的改革”是土葬回潮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地方,“火葬”仅仅意味着烧“尸体”,骨灰还是要装进棺材,还是要敲锣打鼓,再寻找一个风水宝地“入土为安”,隆起一个个坟堆。有钱一点的,买上一个很大的墓穴,坟堆用水泥浇筑,再树上一个“永垂不朽”的石碑。不但没有节约土地,水泥和石碑使得坟堆光秃秃得更加突兀,自然风化也更加缓慢。经济条件差一点的,觉得“火葬”仅仅是增加经济负担,增加了繁琐的程序,所以就“就简”土葬了。因此,殡葬改革一定要彻底坚决,切实起到保护土地、节省木材的效果,不能流于形式。
“封建文化复辟”也是土葬回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尊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许多封建文化沉渣泛起,算命、识相、查八字、看风水、作道场等逐渐流行起来,还有人鼓吹这是科学。“入土为安”的逝者遗愿,借“厚敛重葬”表达生者哀念之情,自然地契合了泛起的封建文化。而一些先富之人,更是出手阔绰,举办气派的仪式,在“风水宝地”建立豪华的墓穴,纷纷选择土葬,使很多人误认为直接土葬才是真正对亡者的安慰,才能使亡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实际上,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有利于我们进行殡葬改革的。比如,环保组织提倡的海葬、树葬,网络上的灵堂,都值得我们去大力宣传和推广。我相信,经过各个方面的努力,殡葬改革一定能够做到“让死者安息、让生者慰藉、让文化传承”,破除千百年丧葬陈规陋俗就在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