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报端不断出现党外干部进入决策层的消息。1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更有“北京市换届新信号:党外干部加快进入决策层”的长篇报道:让不是党员的人也能够进入核心领导层,既体现了执政党的宽阔胸襟,而且也是直面现实的理性选择。
党外干部进入决策层并非最近的新创造,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的。那时,从中央最高层到基层都有很多党外人士担任主要领导干部。譬如,张澜担任国家副主席,黄炎培担任副总理,沈钧儒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章伯钧担任交通部长,罗隆基担任森林工业部长,张奚若担任教育部长,史良担任司法部长,章乃器担任粮食部长等等。直到1957年开展所谓“反右派斗争”后,这种模式才逐渐改变。文化大革命前后,不许党外人士进入决策层则达到了顶点。
所以,现在的干部政策和人事改革方向并非新的发展方向,只是回复到党的正确的传统政策上来。
从理论上说,任何国家的执政党拒绝本党以外的公民进入任何决策领域,使行政、立法、司法等各个部门的主要官员只由本党党员担任,本党以外的人甚至连副职也不能担任,这是错误和有害的。国事乃全国国民的共同事务,每个国民都有权利通过合法程序与方式参与决策和管理,怎么能排斥执政党以外人士而由执政党全部包揽呢?而这种人为的体制和政策的有害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它限制了人才资源的发掘,无法充分调动成千上万的非中共党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执政党不可能把所有有用之才都吸引到党内去,这些人因此不能进入决策层或主要领导岗位,当然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人才资源浪费,不利于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政治和心理上说,排他主义政策最容易造成党派之间、个人之间的隔阂和不满,只不过迫于执政党的主导地位不敢明说而已。有些人不甘呆在决策圈和主要官员队伍之外,于是不得不要求加入执政党。这就是长期存在于中国的“入党做官”论产生的由来。而其后果之一,就是党内产生了很多并非真正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只是为了当官才入党的机会主义分子。
所以,非执政党人员分享决策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担任各个领域的官员包括正职,是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当我们提出要使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时候,更需要发扬全体国民特别是有创造和管理才能的人的积极主动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