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
03版
04版
05版
06版
07版
08版
09版
10版
11版
12版
广 告
13版
14版
15版
16版
17版
18版
专 题
19版
20版
21版
22版
广 告
23版
24版
记者/编辑专栏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焦 点


都市家庭养老观念受冲击

据统计,目前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1.45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11% 。按照国际通行的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 10% 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社会。而在上海,截至 2005 年年底,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266.37 万人,占总人口 19.58% 。据估算,在未来五年中,上海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至 312 万人左右。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提高了,许多老人喜欢独居,同时现在家庭结构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现“ 4-2-1 ”家庭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要赡养 4 个老年父母和养育自己的儿女,子女本身还要处于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之中,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也会随之减少。因此,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不少空巢老人。老人不缺生活上的物质条件,却因得不到子女的陪伴和照顾,心理产生空虚和无聊的感觉。据最新调查显示,孤独感是空巢老人最普遍的心理状况,这种情绪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低下,加速衰老。而子女却认为,虽然自己照顾父母时间少,但已为父母请了保姆或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有些老人甚至称自己“在寂寞中孤独中煎熬” , 有部分老人非常理解子女的工作压力,于是想进入养老机构养老……

  

不怕被误解 自愿进养老院

  今年 78 岁的王先生退休前在厂里是位总工程师,他有两个儿子,老伴去世后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因为儿子工作忙,照料王先生的时间较少,王先生也非常理解两个儿子,因此日常生活起居由自己料理。 2005 年 10 月 4 日下午 4 时许,王先生看到有一篇介绍在他家附近将开办一所养老院的报道,是开在别墅里的养老院,而且收费也不高。王先生心中不由一动,半小时后他步行来到了这家“老年公寓”。

  当时院方刚租下房子还未装修,王先生转悠了一圈,觉得非常满意,也没和两个儿子进行商量,便立即找到养老院工作人员,要求签订入住协议。他还当即为自己挑好了房间,那是一个在 1 号楼别墅一楼的房间,面积大约有 6 平方米。王先生回家后,告诉两个儿子自己已办好入住养老院的手续,并说你们平时工作很忙,要照料自己的家庭,因此无暇照顾父亲的生活,他完全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和辛苦。而且平时自己一个人在家里,你们在上班时还要担一份心思,自己住进养老院后,一日三餐有保障,生活上有人照顾,能减少你们的担心和压力,而且养老院离家又近,自己可以随时回家走走,你们来也方便。

  听了父亲这番话,两个儿子都同意。

  12 月 1 日,王先生正式搬入了工汇老年公寓。记者在王先生的新家里看到,房间里放着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上放一台 14 英寸的液晶电视机,另有一个二门大衣橱,还安装着空调和电话。据王先生介绍,他在这里每月的床位费 750 元(现在新入住的价格调整了),伙食费每天 10 元,他觉得伙食不错。像他这样的单间还装有电表,每月根据自己的用电量付费,电话打一个算一个。王先生说这里居住条件相当不错,有单人间、二人或三人一间,有带卫生设施的独立套间的。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起床睡觉的时间各不相同,有人睡觉时打呼噜,有人半夜要上几次厕所,这都会影响别人的休息,因此设置单间房就很好,在一楼的客厅里可以聊天或打扑克,客厅里还有按摩椅、电视机和音响设备,休息和娱乐区域分开,大家互不影响。唯一不足的是养老院的规模不大,住在里面的老人大都身体有病,但院方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职的医生,现在这里虽然有卫生室,功能比较单一。

  院长骆中欣向记者介绍,工汇老年公寓是上海第一家在别墅里的养老机构,因此引起了社会上的许多议论,不少人认为在别墅里太高档。但骆院长认为,别墅里办养老院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它的特点是突出个性化,每个房间的摆设和装饰都不一样,与通常养老机构里的病房式、兵营式的建筑风格有很大区别,给人以家庭的感觉。除了突出硬件优势,院方还在服务上下功夫,定期给老人开设卫生、时事、戏剧讲座,请业余的文艺团体表演戏剧,养老院还和上海文广集团共建精神文明,文广集团的主持人、播音员中的青年团员与老人开展谈心等活动,并利用街道、物业公司等资源丰富老人的生活。

  记者与骆院长交谈时,院里走来了一位面色红润的老者,他一会儿绕着院子在散步,一会儿在健身器械上做简单的运动。骆院长介绍道,这是一位 96 岁高龄的老者,住在养老院里炒股票,最近还赚了不少钱。在 5 号楼里的 305 室里,记者采访了这位老者。他姓钱,解放前夕去了台湾办纱厂,在台湾呆了 32 年后又在香港住了 22 年,他的儿子在台湾,女儿在香港,他说大半辈子在外,老了就要叶落归根。 1994 年他 84 岁时与太太回到上海,在徐家汇买了住房,后因太太生病,他卖了房子,与太太一同住进了养老院。太太在养老院病逝后,由于种种原因,几年间辗转于五六家养老院和上海远亲家中,最后经人介绍来到这里。钱老先生说,他住了半年,这里什么都好,大家都称他钱老,他非常开心,表示要一直住下去。钱老先生在桌上、床上放着不少小本子,小本子里都记载着他买卖股票的详细记录。他对记者说,四天前他买进岁宝热电,今天刚抛出就赚了 1.1 万元。

  据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共有 56 个床位,里面住着的有退休的工程师、教师、妇女干部和从海外叶落归根的人士。他们对老年公寓服务质量要求也高,如果服务质量不好,老人也会跳槽去别家养老院。

  随后记者来到上海市北的东风芷江养老院,此时是下午 4 点,养老院院子里坐满了老人,他们正在等 5 点开晚饭的时间。他们三三两两围坐着聊天,有的坐在轮椅上,护理人员忙着给他们按摩,有的腿脚行动不便,正努力地推着轮椅向前走,累了就撑着轮椅歇一会儿。

  齐老太今年 90 岁,爱人 5 年前去世,她单独居住,有 4 个子女,平时工作忙,照顾她的时间少。去年她在家里摔了一跌,手臂摔断了,子女都去上班了没人照看她,于是她就进了养老院。她每月退休金 800 元,而这里每月要支付 1250 元(床位费 700 元,餐费 250 元,二级护理费 300 元), 4 个子女每人每月贴 200 元。齐老太说她自己还能洗内衣内裤,洗澡时有护理人员帮忙,子女每星期都买东西来看她,她觉得住在这里生活很好。

  据院方工作人员介绍,入住这里的老人大部分经济条件一般,有些是原来居住的房子拆迁后,由于没有劳保,现在房价高买不起新房,于是干脆拿了动迁款住进了养老院;有些是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还有大多数的情况是由于老人年老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入住养老院。现在老年人养老一般以在家里为主,大部分老人认为进养老院后没在家里自由,怕不习惯等,顾虑很多。因此院方要求刚进养老院老人的子女,在最初半个月中每天都来看他们的父母。老人住了半个多月后,环境习惯了,每天都有护理人员的关心和照顾,老人感到温暖、不寂寞,这时就是赶他们回家,大多数老人都不愿意回家了,还会对子女说“以后不用天天来看我了”。

  这种说法在记者采访中得到佐证。在养老院里的大多数老人对记者说,他们以前认为进养老院的老人是子女对老人不好,如果自己进了养老院怕被周围的人误解,都不愿意去养老院。现在子女工作的竞争压力实在太大了,老人非常理解他们的处境,因此能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子女的“不孝”,觉得自己进养老院是减轻子女的负担。

老人当包狱 “扔”进养老院

  “老人在家是根草,到养老院后是块宝。”有个不愿意透露养老院名称的院长对记者说道。有些老人在家里得不到小辈的照顾,相反还被认为是家庭的累赘,有些不孝的子女把老人送养老院后,把赡养父母的义务和责任都扔给了养老院。这家养老院里就住着一个神志不清的老人,他今年有 80 多岁,因家里动迁,子女对动迁方案有意见,便将神志不清的老人扔给了动迁组。动迁组无奈之下,只得将老人送入养老院,每月的住院费用由动迁组垫付。老人已在养老院中住了几个月了,在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神志有点清醒了,但其子女至今未出现过。

  今年 5 月中旬的一天,家住上海长宁区的 80 岁的陆老太因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被 120 急救车送入医院。当嘴唇发紫,大口大口喘气的陆老太看到医生时,嘴里不停地说:“医生救我。”而站在旁边的两个陪陆老太前来就医的中年女子却神情淡漠。当医生开出病危通知书时,两名中年女子竟然拒绝签字,并拒绝为陆老太配药。之后,双双离开了医院。据院方事后了解,老人共有 5 个子女,两名中年女子系陆老太的三女儿和五女儿。

  院方多次打电话给陆老太家人,陆老太的家人竟然说“没这个人”。之后,其家人要么不接电话,要么就是打不通电话。院方只能拨打 110 求助,在警方协调下,五女儿来医院接陆老太回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老人出院后被直接送进了长宁区某养老院。

  5 月 31 日下午,记者电话连线养老院,了解陆老太的近况。凌院长告诉记者,今年初陆老太曾来过养老院,声称子女对她不好,要求入住养老院。院方告知她,入住养老院需其监护人签字同意,陆老太遂离开了养老院回了家。这次陆老太被送入养老院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第二天她被女儿接回了家。

  据凌院长介绍,类似于陆老太被子女“扔”进养老院的情况,在其他养老院都会碰到。一般为老人患有残疾或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或者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子女经济条件又不好,请保姆每月要花费 1000 多元,还要提供食宿,有些子女觉得承担不起,就把老人“扔”进养老院,不闻不问了。还有的子女把赡养老人的义务与经济利益挂钩,特别是老人有房产的,父母已明确给哪个子女,其他的子女就认为谁拿房子的,谁就该负责照顾老人。子女因此发生纠纷后,也会发生老人被“扔”进养老院的情况。

养老亟待新对策

  记者采访了许多老人,他们共同的愿望是生活上有子女照料,精神上有子女的慰藉和生病时有子女照顾。因为在不少老人心目中,儿孙绕膝,安享晚年是最高境界,大多数老人还是更愿意在家里养老,从未有过进养老院的念头。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在上海有 75% 的老人倾向在家庭里养老,只有 5% 的老人愿意进养老机构养老。而相关部门调查统计,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几乎“一床难求”,而对于那些想进入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来说,退休金在每月 1000 元以下的,养老院的费用又承担不起。有关部门已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上海市民政局在 2006 年工作重点中提出,在发挥家庭养老优势的同时,社会化养老服务也在加速进程,新增 1 万张养老床位,为 10 万多名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两万名独居老人安装紧急呼叫装置,新建 20 家示范型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由一批经过培训的养老服务员上门服务,服务费由获得服务的家庭和养老机构进行结算。

  今年的两会期间,有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以房养老”的建议。之后,在南京有家银行曾推出了“以房养老”的业务,有媒体记者想去采访,但银行以涉及老人的隐私和银行商业秘密为由,予以拒绝。有人认为“以房养老”会对“养老防老”的传统观念造成冲击,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中国的父母习惯把房子留给子女,如果父母“以房养老”,子女会不同意,可能由此引起新的家庭矛盾,因此能接受“以房养老”的可能只有极少部分家庭。而对于无子女的老人来说,这种养老方式还是比较合适的。有人却认为,“以房养老”倡导了老人的自我保障,子女独立生活后,不能依赖父母的财产生活,减轻了老人和子女养老负担,将两代人之间的过度依赖转化为相对自立,有利于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家庭代际关系。

□ 本报记者 侯劲松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