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
03版
04版
05版
06版
07版
08版
09版
10版
11版
12版
13版
14版
15版
16版
17版
18版
广 告
19版
广 告
20版
21版
22版
23版
24版
站内搜索
   
往期回顾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方 志

黄姚:迷失在诗意里

     当头晕眼花、灰头灰脸的我们终于站在被誉为“梦境家园”的黄姚面前时,竟是一致的张口结舌、目瞪口呆,仿佛闯进了一个小桥流水的江南梦境:明清民居,长街曲巷,黛瓦粉墙……偏偏还有透明的阳光洒下,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更不知身在何处了。

  青石板,懒洋洋的梦
   一入古镇,就踏上了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条被誉为“岭南第一街”的青石板路,由 99999 块黑色的青石板,镶嵌而成黄姚全部的街道。好奇地一边走一边数,数到第 100 的时候,放眼看路,好长,决定放弃。经过了这么多年,青石板平滑如镜,隐约可见人影,可以想见盛年之时的黄姚,过客来往如织,竟将这粗糙的青石板面磨得光亮鉴人。对着路面作了个鬼脸,隐约可见扭曲的影子。干脆脱了鞋子,赤足踩在了石板上面,石面凉凉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脚面上。在暖暖的阳光里,那种凉爽,一直透到心里,像做梦的感觉。
   飘来浮去,遇见一尾三尺长的鱼形石,鱼头旁参差不齐地插了些香火。那是当年石匠们在铺石板时,大街中心碰上一块天然大石头露出的脊,他们顺其自然,将石脊凿成了一条长约两尺的石鱼,露出街中间的石板约3寸许,这就是黄姚八景之一的“盘道石鱼”,据说这石鱼很有灵性,从未让人摔过跤、扭过脚。镇民经常点起一炷香火,感谢这条有灵性的石鱼给镇子带来福气和吉祥。走过后回头望,长长的青石路恍若凝固的溪流,鱼形石如鲤鱼般翻滚其间,形态生动,煞是动人。
   还有那个一定要去看的用青石板条隔开的古井,叫“仙人古井”,更是神奇。与传统的圆形井不同,这是一汪方形古井,聪明的镇民把泉水分割成多个水池,取生活饮水、洗衣、浇地,依次分开,各不相扰。镇民说,每年的 7 月中旬,取这个井里的水回家喝,可以百病全消。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树儿也点头称是,弄得我们看着口古井的眼神都带了些敬畏和崇拜。
   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人的喧哗声,阳光下的青石板,懒洋洋地微笑着,仿佛笑着看古镇历经的沧桑。正迷惑于那样的微笑,抬头看到欧阳予倩等人的旧寓,门外挂着牌匾,门里却住着人家,平平静静的生活着,看到我们,也只是憨厚地笑。忽然想象,在这么个古朴的小镇里,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文化名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此避难,和镇民一起,每日走在这青石板上,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或许该感谢交通的不便利而挽留下的古镇宁静,以及给予这些文化名人的清新安宁。正是那么颠簸难行的公路,才让周庄里游客熙熙攘攘的景象没有在黄姚出现,也使得文明的入侵放慢了脚步。只是,当我站在古镇最高的地方——市场旅馆六楼天台时,看着密密麻麻的民宅,慢慢增多的电线不时晃过眼帘,我还是分明的觉得,古镇已是一个龙钟的老人,这个古老的小镇,抗拒不了文明的入侵,只能尽己所能去包容,一切都在默化之中。

  古戏台,看戏内戏外
   远远便看到一个亭阁式的明代古戏台。古戏台独自立在一片平地中央,戏台基部四周用方形大石板围彻,台上空无一人,旁边古树风声,却让人想起它曾经的兴盛。忍不住和同伴走上台,伸手摸了摸支撑着戏台的八根木柱。柱子的年纪让我有些硌手。柱子是常见的样子,朴实无华,倒是前台与后台之间的用作屏风的木板。上方有一块横匾,有清代举人林作楫写的“可以兴” 3 个金色大字,“可以兴?”琢磨了许久,想是暗喻歌舞升平天下兴的意思吧。屏板两侧有门,上面描画了梅花、松树、仙鹤等花鸟,色泽暗淡,如女子的容颜,娇艳不复往昔。
   走入后台,里面空荡荡的,不见当年的头饰戏服。默默遥想多年前,这里的繁华和热闹,不小心碰到一根遗留在地下的棍子,“咚”的一声,仿佛传来笛韵悠扬响起,鼓声震天,一群彩衣女子嘤嘤掩面而来。凝神一听,却是一句唱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有些伤感。

  九宫八卦阵,坠入迷境
   一路行来,明清长街,白墙黛瓦反射着阳光,景色美不胜收。停停走走,好奇地摸这摸那,渐渐和同伴、导游隔得越来越远了,等到我叫着“快来看这棵树!”的时候,赫然发现他们已经不在我的周围了。没有多少惊慌,比起我走过的那么多的地方,黄姚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无论如何,总会在某一个角落或路口和同伴会上面。
   迷恋于脚下的路和身边仅可容一人侧身独行的窄巷,天色渐渐暗了,我发现我竟然已经在那棵树前转了三次,喊了三次“真漂亮”了。
   在绕原路走了几圈后,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我迷路了。
   真是不可思议,在这样的小镇里,竟然会迷路!打同伴的手机,发现自己的手机没有电。
   早知道就换上充满电的电池了,我低声骂自己的马虎,有些慌了。
   看到一户人家门开着,一个老人闲闲地坐在门口,冲过去,焦急地问路。老人年岁大了,说的又是黄姚的土话,听不太懂,我手足无措。询问了半天,才知道只要一直向左拐或者向右拐,就可以出去。
   再见同伴的时候,同伴冲过来抱住我,带着哭腔:“你难道没有听导游说黄姚是按照《易经》的九宫八卦阵布置的,不能乱走吗?如果你不见了,叫我怎么向你爸妈交待?”最后一句,是擦去眼泪笑着说出来的。

  多少寺庙祠堂,都付岁月中
  黄姚里,随处可以看见寺庙和祠堂,宝珠观、文明阁、兴宁庙、狮子庙……清代的黄姚本土举人林作楫曾经写了一首诗赞美宝珠观:“宝珠观宇最巍峨,布袜青鞋喜屡过,春憩松氛寒气少,心清法座妙香多。”酸不溜秋的,但却增添了一些文化气息。专门去看了兴宁庙,看到那块据说是清代乾隆帝题的“兴宁庙”牌匾,庙里挂的是带有粤语风格的已经收录进中华名匾的“且坐 茶”的牌匾。不过更感兴趣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不出名的楹联和匾额——“带砺河山,依然半壁;龙腾瑞霭,又是一楼”、“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神仙”、“一溪山水绿,半壁画图新”……透露着古镇书香气的同时,还让人颇感清新雅致。
   还是喜欢看那些祠堂。吴家祠、郭家祠、佐龙祠……祠堂的大门除了牌匾外,很多都雕有古画,奇怪的是,祠堂虽旧,描画却新。大门敞开着,很轻易就能看到里面的景象,一道一道门,圆弧形的,一层一层,恍若庭院深深。走入祠堂,正中有一个天井,两旁小花园,天井正面是高大宽阔的正座,安放列代先祖牌位和祭祀用品。香火不断。进去上香的人都很安静,整个祠堂气氛恬淡。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牌位,仿佛看到宗祠的祖先安详的眼神。
   曾经有人把黄姚的祠堂比作徽州的,可是我却觉得,这里的祠堂更带些烟火味。没有那么多惨淡的故事、压抑的感觉,只是纤秀而温暖地随着袅袅的香火,浅唱低吟着一些岁月里属于祠堂的辉煌往事。
   拐过一角,就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天天饮食”栏目里面出现的桥了,“天天饮食”在那里拍过黄姚的豆豉。这里的桥怎么长的都差不多呀,小小巧巧的,旁边都是古树,据说每棵树都有千年历史。有人在卖豆豉,好便宜,五元三袋,买了,直接就丢到了嘴里,真好吃。卖的人看着我,笑。那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笑起来嘴角有一个小小的酒窝,她问我为什么来这里,我告诉她我喜欢这样怀旧的感觉……没等我说完,她便打断我:“这有什么好?都是破房子!”
   我笑了,问她想要什么样的房子?是不是像大城市那样子?她毫不犹豫地给了肯定回答。她告诉我,她家在广州、深圳都有亲戚,她去过那里,她喜欢那些地方。她说她希望把这些旧房拆了,全建上像大城市那样的大楼。我无语。城市里的人向往乡村的闲适生活,乡村的人们却憧憬着都市的喧嚣。然而我们却没有权力要求他们保留原有的生活习俗,等着我们这群钢筋丛林的猴子们来欣赏。

相关链接
   黄姚在广西昭平县的东北部,是一个有着 450 多年历史的古镇,距县城 60 公里。由于该镇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由于过去村镇处于半封闭状态,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保存下来,文物古迹俯拾皆是。现古镇完整保存着 8 条石板街,全长十多公里,宽度 2 米至 5 米不等。明清古建筑保存着三百多幢,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规模之大,实属罕见。景观建筑也甚多,有亭台楼阁十多处,寺观庙祠二十多座,特色桥梁 11 座,楹联匾额上百副,著名的兴宁庙匾额“且坐 茶”被文化部列为“中华名匾”之一。“黄姚八景”:古戏台、兴宁庙、文明阁、宝珠观、天然桥、聚仙岩、带龙桥、孔明岩等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旧貌仍存。


旅游提示
1 、推荐路线:南宁—昭平——黄姚。南宁——昭平,快巴,7小时路程, 100 元/人,每天早中晚都有班次;昭平—黄姚,中巴 10 元 / 人,不到 2 个小时的路程。 注意事项: 1 、交通不便,都是过路车,搭车要注意时间,错过了就麻烦; 2 、从昭平出发,有山路,而且没有硬化的泥路,要翻越一座大山,有点险,注意防晕车!
2 、住宿:住于市场旅社, 20 元以下/床,条件不是很好,但当时考虑到那里是黄姚的制高点,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所以还是住在了那里。也可以考虑其他旅社,一般住宿 20 元 / 人(普通,县城;乡镇 10 元 / 人);
3 、门票: 30 元 / 人,团体: 20 元 / 人。很多是旅游车拉了旅客进去,还有的是散客,则可以从各个路口进入黄姚;
4 、特色饮食:黄姚豆豉,上过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节目;另外介绍“权二”的米粉店,味道绝好。黄姚豆腐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菜,有豆腐和豆腐酿,两种都应该尝尝。广场对面有一家粥店,有鸡、田鸡、塘虱等粥品,一锅 10 元,晚上也照常营业。

特约撰稿 帘外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