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把“平安衢州”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创全省最安全城市,加快推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方面,该市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连续五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不断前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明显变化;平安建设取得实效,连续两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名列全省前茅,并跻身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衢州市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做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
衢州取得这些成绩有什么奥秘?为此,记者专访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建立维护稳定的责任机制
“建立维护稳定的责任机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是平安衢州建设工作的重中之中。”厉志海说,衢州市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把“保一方平安”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切实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确立了争创全省最安全城市、争取在维护稳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总体目标,围绕“五大安全”(即政治、治安、信访、生产和公共安全),明确各项工作的联系领导、责任部门,分解落实任务。制定了平安衢州建设市领导联系县(市、区)和开发区制度,确定9名市级领导分别联系六个县(市、区)及市属开发区的平安创建工作。出台了《建设“平安衢州”工作奖惩办法(试行)》,增强了各级领导维护稳定的责任感。
厉志海说,衢州市坚持把加强分析研判、提高对平安稳定形势的驾驭能力,作为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建立了市、县每季一次,乡级每月一次的平安建设形势分析会制度,通过形势分析会,收集信息,分析研判,制订措施,提高对平安稳定形势的掌控能力,牢牢把握了建设平安和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把畅通民意渠道作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群众创造的民主管理的好经验和好做法。” 厉志海说。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为此,该市在农村建立了以知民情、解民忧、谋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的“民情沟通日”制度,由村党组织(村委会)召集,每月定期在村里相对固定的场所开展乡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当面听取意见,共同协商对策,当场做出承诺,及时给予办理,事后予以反馈;开展以“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暖百家心、建农户档案”为主要内容的“五百一建”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利益诉求平台,从中发现和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民情沟通日”这一创新做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起到了维护稳定“减压阀”的良好作用,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衢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必须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并要求相关部门在工作中重点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打防结合,努力维护治安安全。着眼超前预防,加强协警和巡防队伍建设,去年全市共新增专职(兼职)巡防队伍83支,新增警力2950余名,有效地维持了治安环境。倍受群众关注的“两抢”案件下降19.82%,扒窃案件下降22.61%,盗窃案件破案率上升28.51%。以“打黑除恶”、“侦破命案”、“反盗抢”、“禁赌禁毒”等专项斗争为抓手,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2.67%,破案绝对数上升12.08%,其中杀人案件破案率为91.18%。摧毁涉黑涉恶势力犯罪团伙74个,抓获涉案成员464名,“打黑除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疏堵结合,努力实现信访安全。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每月进行一次矛盾分析排查会,及时掌握情况,坚持疏堵结合。近年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956起,调处率达99%,调处成功率达96%。建立领导下访和包案责任制,开展疑难信访问题攻坚战,去年全市共梳理出89件疑难信访问题,由领导包案予以解决,目前已有78件解决成功,占87.6%。完善排查调解机制,先后4次开展了全市性的信访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市、县两级共排查出738件信访问题,交办342件,已基本得到妥善处理。建立群体性事件快速反应处置机制,强化重大政治活动期间信访工作,有效预防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去年衢州市信访工作取得了“四下降一好转”的良好局面,即信访总量、来市上访、赴省集体上访、去京上访人次分别下降了14.8%、14.5%、62.8%、83.1%,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在2006年全省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中该市列第2名。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衢州市“跳出平安抓平安”,把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作来抓,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着力改善农村环境,50%以上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处理,解决了36万多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入学,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5%,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5%以上,被征地人员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5%以上,受益农民170万人。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厉志海告诉记者,衢州市把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建设“平安衢州”的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关口前移的要求,积极整合基层维稳资源,健全社会防控体系,深化基层平安创建,把维护稳定的坚强堡垒构筑在社会的最前沿,以基层的稳定促进全局的稳定。
完善基层综治网络。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10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起综治工作中心,建成率达100%;配有专职综治干部523名,配有兼职综治干部163名;绝大多数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办公场地都达到了2间房屋、30平方米以上的最低要求。
在此基础上,衢州市把综治网络向下延伸,全市61%的行政村、94%的社区以及70%的规模化民企(职工200人以上)设立综治工作站,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综治网络。
推进基层平安创建。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入开展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居(社区)、平安校园、平安市场等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以局部平安促进全局平安,以各地、各系统、各行业的平安保证全市平安。全市平安社区达标率达100%,平安村达标率达90.07%。同时,把基层创安活动与民主法治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党支部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基层创安的内涵和载体。目前全市“民主法治村”创建率达100%,三星级以上的村和社区分别达到62%和61%,涌现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改善基层基础设施。衢州市坚持技防、物防、人防“三防结合”,强化政法、综治系统一线的工作保障,全市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政法、综治系统科技装备,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将普法教育落到实处
“要推进平安衢州工作建设,还必须建立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厉志海指出,要突出重点、丰富载体、创新方法,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高全社会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去年,衢州市还荣获了“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的荣誉称号。
在普法教育对象上,针对农村人口占到82%以上的实际,在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普法教育的同时,突出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注重加强社区、学校等基层的法制教育,力求做到全覆盖。
在普法教育内容上,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群众需要和培养公民法治精神三大重点抓普法,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社会风尚。
在普法教育载体上,先后开展了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主题教育、“真情送法进农家、服务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还注重发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农家乐文化大篷车、远程教育平台等特色载体在普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做到“新、活、合”,就是宣传形式新,使普法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运行机制活,积极探索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普法的“双轨制”模式;注重结合,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建设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增强了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了普法教育的合力。
|